查看原文
其他

天人之学 | 关于家园:我们都是乾坤的好孩子,不要忘了回家的路

黄明雨 立品读书 2022-06-08

少年立志


今早带孩子们在树林里练完剑,说了几句关于“用心之道”的话,晨读后结合经典选文又有进一步阐发。


至于用力(或可改为“用心”)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,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,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。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也。——《大学》


由此,我谈到“少年立志”的重要——若青春期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,等到年纪大了,再回头学习如何“用心”,会更困难。



面朝师资班的老师们,我接着说,像你们已经二三十岁、三四十岁了,与他们这批少年相比,学习起来就要辛苦得多。我这么表达,可能对成年人有些打击。但抱歉的是,尽管我的话不中听,但的确符合事实。


孔子说自己“十有五而志于学”,这里的“立志”,不等同于树立一个远大理想,而是面对生命本身,愿意真正对生命负责,决心此生做一个觉醒的人。与“立志”相对应,佛家的表达是“发愿”或“发心”。


少年本有一种大气和谦卑的品质(王镇华老师语),这种品质如果不能保有的话,本心受“我心”的压制,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模式,要想回归本来面目,是非常艰难的功课。



天人之学是切身、切己的实践之道


游学回来,听凤娥老师介绍,随着前三个周末“家长课堂”的开展,家长微信群里的讨论很热烈。我觉得这是好现象。要想做到“家校共育”,家长的思想首先要搅动起来。


若家长微信群里很安静,大概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大家都很安心,气氛平静并且祥和;另一种是大家都绷着,暂时保持沉默,平静的背后是紧张和不满。现在,借助于马志刚老师的外力,让大家有机会充分表达,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和相互启发。


“天人之学”即为己之学,是切身、切己的实践之道。阳明先生对朱熹的评价很有意思。


文公精神气魄大,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,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。若先切己自修,自然不暇及此。到得盛德后,果忧道之不明。如孔子退修六籍,删繁就简,开示来学,亦大段不费甚考索。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,晚年方悔是倒做了。


我们受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,也已经习惯了将学习等同于从外界获取新知,一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,就想到如何去研究和理解孩子,而不是首先面对自己,并努力转化自己的习性。


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,“己”与“我”的涵义差异很大。面对自己,不是躲进自我的小世界,反而是勇于不断突破自我的设限。陆象山曰:“宇宙不曾限隔人,人自限隔宇宙。”故象山的实践之道,强调“先立乎其大者”。



师天地造化


游学的第三周,我和冯刚老师专门抽出两天时间,跟着王林海老师去五峰书院、南明山及云和等地拍片子,收获很大。其中,在永康的五峰书院,充分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师天地造化、如何用天地之气养其大的。



五峰书院四周岩壁平地拔起,岩根部位突然后缩,生成许多石洞,书院就在天然的大石洞中。先贤巧妙地把天然洞穴与建筑相结合,洞内用木柱支撑岩壁,洞口紧贴石壁做重檐门面,天然的岩洞为书院讲学之处,风雨莫及,冬暖夏凉。


站在书院门口,眼前浓荫密布,清幽宁静,既有飞瀑破壁而出,又有山溪流水潺潺,清澈似镜,更有香樟古柏,云杉竹林,人文天文,浑然一体。



五峰书院是浙东较早的书院之一。宋代以来,一直是文人学士讲学之地。宋淳熙间,陈亮、朱熹、吕祖谦等曾在此地读书讲学。明正德间,应典、程文德等在此共倡阳明良知之学。四方学者云集,文风鼎盛。书院就是读书人的家园。


林海老师感叹道:改革开放之后,古代著名寺院、道观都还给出家人了,这些古代名书院也应当还给我们读书人,而不是锁起门来,只是作为一个文物单位和旅游景点。


林海老师的话很有道理,不过,我想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。当今时代的读书人,也可以效仿先贤,开辟新天新地,重建精神家园,引领社会风尚。



生命的合奏


下午,与师资班同学座谈,各自分享了近期的学习感受、心得,以及与申请来师范学习的初心相对照,有些什么不同。同学们都很诚恳,谈自己的收获和不足,让我很感动:这就是生命的合奏!


学校既是精神高地,也是共生家园,不仅有老师和孩子们的共生,也有学校与家庭的共生,更有人文与天文的共生。



林海老师和我,坐在云和农家门口的小板凳上,喝着农人自制的野茶,望着美丽的梯田、云雾缭绕的远山,共同感叹道:若在这里办一所小学校,云烟供养,孩子们是多么幸福啊。


云和是林海老师的家乡。十年前,在香山第一次拜访林海老师,就听他饱含深情地说起自己的故土,当时就想来看看。这回来,真正被这方水土的美触动了。


教育其实很简单。“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。”把孩子养育成人,就是靠天地之气和慧命相续。


天人之学,因为深情,所以文明


在云和,让我最感动的,还不是这里的山山水水,而是林海老师走在县城老街的里弄,与那些老同学、旧邻居相遇时的那份亲情。



林海老师在北京接受访谈时,说起故乡云和:


第一个感觉就是温暖。这种温暖就是家,安住,放松。乡情,乡亲,实际上是一种美好,一山一水,所有的草木,小时候在那儿生活,她的一切都是温暖的。只有到了家乡,人才可以真正的放松,那才是自由的,就是回到父母面前了。所以走遍世界,还是云和好。


是什么让一个人的心性不变?我觉得是亲。小时候父母出去工作,第一个感觉,就是对人的尊敬。我们对周遭一切的东西就是要尊敬,所以出门遇见人,就是要打招呼,然后欢天喜地,就开始劳动了。一出去,见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活的。一切生活是那么实在,非常可亲可敬,而你就在其中……



天人之学,既高明,又简易。


《易传》云:“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”


我们既然都是乾坤的孩子,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。


最后,以王镇华老师的一幅对联,作为这个随笔系列的结尾:


千 年 德 道 明 然 在

百  年  人  文  又  初  春


注: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在此表示感谢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